咨询电话:
0472-6208776
中文 |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视频
新闻资讯
News and information
媒体视频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视频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科技创新 擎领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信息来源:包头新闻网 | 发布日期:2019-10-01 | 浏览次数:15682

一分钟,包钢出炉29吨铁、31吨钢,轧制0.4根百米高速钢轨;一分钟,北重360垂直挤压机可挤压2.1根大口径无缝钢管;一分钟,利用稀土,1个机器人伺服电机线圈问世……

60个一分钟汇成一个小时,24个小时凝结成一天,365天集合成一年,一年一年又一年……

70年来,在国家、自治区建设发展号角的鼓舞下,包头科技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时间是最客观的记录者。

70年来,随着由“追赶”逐渐变为“并跑”甚至“领跑”,包头在科技创新领域,正在给世人带来更多的惊喜——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

回望来路,7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不仅是一个刻度,更是一个深度和跨度。

恢弘成就 见证巨大飞跃

1958年,时年23岁的于正心和陈豪成为北京工业学院火炮自动控制专业的首届毕业生。那时,国家正筹划着在包头建设亚洲最大兵工厂,他们顶着老包头的漫天黄沙,进入北重集团设计所。

厂房简陋,设备奇缺。于正心在只有天窗、天窗还没盖儿的地下室进行产品攻关。风沙刮来,一地沙子;雨水灌进,一地的泥。困苦中,“造出我们自己的大炮”的信念却愈砺愈坚。

这对科研夫妻在试验场上同甘共苦,将知识分子的激情融入为科技事业的不懈奋斗中。在他们看来,从57毫米高射炮、57毫米舰炮到120自行反坦克火炮,兵工产品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仿制到自主研发的变化正是包头科技事业发展的缩影。

70年来,包头科技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项项新工程,一批批新项目,一件件国之重器,彰显着包头科技的澎湃力量。

从1954年吴运铎开始主持无后座力炮、高射炮等多项课题研究到中核北方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的具有国际水平的第四代核电站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从1973年谢宏祖研制出最大磁能积为20MGOe的Co5永磁体到新一代高品质稀土钢生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从1985年首台BG型液压矮泥炮在包钢投入使用到高速铁路钢轨生产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从1988年一机集团与德国戴姆勒公司牵手成为奔驰重型汽车当时在中国的唯一总装厂到NTE260电动轮矿用车被授予“国家重点新产品”,包头的科技砥砺前行,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转变。

乘着改革与创新的浩荡东风,包头科技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

——连续八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称号,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聚集了自治区40%的专业技术人才、60%的工程技术人员,拥有市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266家,高新技术企业159家、创新型企业124家、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33个、院士工作站46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4.6件,创立“中国稀土钢系列产品标准”等8项首创标准。

这既是包头70年发展的厚积薄发,也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所释放出的动力与活力。

科技引擎 助推经济发展

给马铃薯照它们“喜欢”的光,这是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稀土农用光源项目负责人张彤正在做的事。光源的灯芯含有稀土成分,30瓦的灯管就能达到普通灯泡50瓦的效果。用光源照射的甜瓜春节前上市,一斤可以卖到35元。

让重型汽车实现无人驾驶,这是北奔集团着力打造的竞争“利器”。目前在国际上,重型汽车的无人驾驶技术还不多见,北奔看中这一点,研发出了用于矿区、港口等特定场景的无人驾驶重型运输车,填补了空白、抢占了市场。

日益凸显的科技力量,正在为包头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70年来,随着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逐年提升,产学研用结合的日趋紧密,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1991年以来的近30年,我市累计获得国家奖励的科技进步奖项目10项,获自治区奖励的科技项目400余项,获得包头市科技进步奖的达1017项。这些项目企业占了68%以上,获奖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75%以上。

科技促进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科技助推新兴产业实现新发展。

东宝生物绿色明胶新工艺颠覆100多年传统碱法制备工艺,列入中科院“十三五”重大突破项目,打破国外垄断;稀奥科依托自治区新能源汽车电池工程研究中心,研发可替代进口产品的大功率D6500型号混合动力汽车用高功率镍氢动力电池,成功进入美国市场……

近年来,伴随着一系列服务措施的持续推进,优势科技成果流通速度明显加快,包头在特种机械制造、稀土应用等领域的一大批科技含量高、更节能、更环保的重大高新技术成果的产出及落地,让越来越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好项目”日渐走出“加速度”模式,为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奠定基础。

——包钢集团在基本不增加钢铁生产成本的前提下,往钢中加入一定量稀土,显著提高钢的韧塑性及耐磨、耐热、耐蚀性,这种稀土钢纯净化制备技术不仅显著提升钢铁品质,还将推动我国钢铁产业迈上全球价值链高端。

——中科院金属所、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北重集团合作进行的稀土轴承钢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艺技术已经成型,研发的稀土轴承钢样品达到国际水平,正在进行年产500—1000吨中试示范线建设。

——北重集团自主研发的稀土模具钢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功进军高档模具钢市场,目前正在进行高端模具钢产业化技术开发,为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做技术储备。

国内一流的军民两用重型高机动越野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驰影A30磁共振诊疗车、达到国际水平的生态环保节能型热镀钢(铝)彩印复合板……

在科技创新驱动下,包头经济实现了从“包头制造”到“包头智造”的惊人跨越,一条加快推进科技发展、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包头路径”在实践的打磨中愈加清晰。

创新氛围 积淀科技底蕴

1977年11月,包头召开了首次科技大会,为科技发展营造了宽松的环境和良好的条件,包头的科技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2019年8月,中国核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在包头拉开帷幕。14位两院院士齐聚鹿城,8位专家作了大会报告,同位素药物中心项目签署协议落地包头……包头科技正在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时空转换中,创新的氛围不断浓厚。

人才的动力在蓄积——

1978年,全市科技人员共有17000人,到2019年6月底,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超过24万人,其中工程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3.92万人,企业占90%以上。包头市工业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拥有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2万台,平均每4个工程技术人员拥有1台。这些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的培养,为包头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奠定了基础。

体制的活力在拓展——

从《关于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决定》、《包头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关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包头的决定》、《包头市创建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到《包头市促进科技创新工作十条措施》、《包头市出台加强重点领域人才工作十项措施》、《包头市“十三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及规划,为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氛围。

创新的动能在澎湃——

1990年,包头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仅为1009万元,到2017年全市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显著增长,占GDP比重逐年提高,比“十一五”末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9%,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居自治区首位。“包头市科技创新投资基金”的设立,也推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初步形成。投入近3亿元,建成布展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包头科学技术馆,累计接待参观游客88万人次,带动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力不断增强。

时间,镌刻恢弘的历史;时间,见证光明的未来。经历了70年的风雨洗礼,包头科技迎着新时代和新梦想,将不断标注新的包头深度。

(记者 赵遐)